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(T)本科培养方案(12版)
发布时间:2015-08-28 作者: 来源: 浏览次数:
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”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
本科(3+1)培养方案
一、培养目标
本着“面向工业界、面向未来、面向世界”的工程教育理念,以社会需求为导向,以实际工程为背景,以工程技术为主线,着力培养拥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、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,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、工程素质、工程实践能力、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、创新素质、创业精神、社会交往能力、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。
按照本方案培养的员工,可从事材料工程基础理论研究、新材料、新工艺和新技术开发、企业管理、生产技术管理及企业市场经营等工作。
按照本标准培养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员工,在达到本培养方案要求时,可获工学学士学位,在达到见习材料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时,可获得见习材料工程师技术资格。
二、培养要求
按本方案培养的员工应具备的知识、能力和素质为:
1. 具有扎实的数学、物理、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,以及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管理科学基础。
2.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技术基础理论,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,了解相近专业基本知识。
3. 具有本专业所需的扎实的机械、电工学、信息及网络技术、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。
4. 获得扎实的工程训练,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、设计、计算、测试、调研、查阅文献、实验和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,具有一定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。
5. 具有一定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,能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技术文献,能够和国外的技术人员进行文字或语言方面的交流。
6. 具有一定的自我获取知识能力,能够有效吸收人类文明中有用的信息知识。
7.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、设计、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。
8.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、行政决策能力、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,能够参与管理协调、技术洽谈和国际交往等工作。
9. 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、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。
10. 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,包括思想道德素质、文化素质、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,能成为“有理想、有道德、有文化、守纪律”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。
三、主干课程和特色课程
主干课程:材料科学基础、金属塑性加工原理、材料结构分析、金属材料及热处理。
特色课程:金属塑性加工技术、相图与合金设计、表面科学与技术、材料力学性能测试、材料物理性能测试、材料成形过程装备与控制、锻造冲压工艺与模具制造、熔炼与铸造技术、材料连接、金属压力加工车间设计。
特色实践环节:董事长走进科研实践,创新实验室科学研究,企业与社会实践。
四、学制与学位
标准学制:4年(3+1)
授予学位:工学学士
五、毕业合格标准
大类员工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、智、体、美等方面的要求,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各教学环节的学习,最低修满193学分。每个员工必须修满规定学分(包括人文素质课程、课外研学规定的学分),且毕业设计(论文)答辩合格,方可准予毕业。
相关附件下载: | 课程学分学时及课程设置.doc |